学校召开“双碳”类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交流会

近日,学校在第一会议室举行了“双碳”类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交流会。院长罗学科,党委常委、副院长陈家庆出席会议,会议由教务处处长王腾主持,教务处副处长李海萍、审核评估专项工作负责人胡守涛、“双碳”类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负责人携团队核心骨干成员以及教务处相关人员参加会议。

图片1.jpg

罗学科在讲话中指出,我校获批11项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等校级以上“双碳类”教育教学研究课题,开局表现亮眼,希望各项目负责人积极结合我校长期服务能源化工领域所积累的行业底蕴,以及当前清洁能源产业加速发展的蓬勃态势,紧密围绕首都绿色低碳发展需求、应对气候变化,明举措、细方案,同步强化我校的学科专业特色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他强调,一是注重学习积累。广大教师要提高接受“双碳”教育和加强“双碳”研究的主动性,尽快学习双碳知识,实现“绿色低碳”理念从思政课、专业概论课到其他课程的延伸。二是加强系统整合。要立足每一环节,将双碳理念渗透到教学课件、教材、案例、实验项目等,统筹推进,做好绿色低碳课程资源整合开发,加快“绿色低碳”课程体系建设。三是强化特色凝练。把“双碳”教育作为凸显学校办学特色的重要工作,发挥应用研究和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加快人才培养梯队建设。

图片2.jpg

陈家庆总结了学校2023年度“双碳”育人工作情况,充分肯定已取得成效:一是全面开展了新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将绿色低碳融入各专业,构建完善了与“双碳”目标相匹配的本科人才培养体系。二是在制度建设、课程体系建设、教材建设、创新实践等方面推行配套政策举措、加大资源投入等。三是展示了在专业特色、绿色低碳通识课程、学生学科竞赛等创新实践以及教师团队建设等方面取得的代表性成果。他鼓励各项目团队整体发力,发表高水平教研论文以不断固化我校双碳育人实践特色,鼓励各项目负责人以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为契机,与企业合作创新性开发双碳系列新课程、编写课程教材、开发教学案例等,将企业双碳实践引入课堂,升级改造课程内容、修订教材,实现“+双碳”。同时以微专业建设为抓手,瞄准国家重大战略、北京市社会经济和高精尖产业发展需求,围绕“四新”建设,促进不同学科专业领域人才的融合培养。

各“双碳”类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负责人详细介绍了专业结合特色优势及特点,在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实验实习实训、创新实践等方面推进绿色低碳的具体工作进展、取得的成效、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下一步工作设想。

王腾结合2024年的重点工作,明确指出教务处将继续加大在教材建设的支持力度,并且将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微专业建设作为2024年的主要工作全面推进,鼓励各项目负责人以学生为中心,继续深化双碳育人工作实践,提高产出成效。

我校自2010年以来,积极开展环境碳容量、碳足迹、能源足迹、碳税分析、碳减排协同效应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前后承担十余项研究课题,发表数十篇相关学术论文并出版多部论著。2020年9月我国正式提出“双碳”战略,对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工作提出新要求新目标,学校继往开来谋发展、砥砺前行谱新篇。2021年10月正式成立“氢能研究中心”,2022年1月加入“一带一路”能源合作伙伴关系合作网络,高校成员共同成立能源高校协作组,共同申报、实施国家留学基金委碳中和国际联合培养创新型项目。特别是以2022年申报获批的北京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创新项目”重大项目、北京市数字教育研究课题重点项目、北京高等教育学会重点项目等3个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为引领,全面开展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全面融入绿色低碳育人理念和课程单元,开启了我校加强服务“双碳”战略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新篇章。截至目前,学校共获批聚焦“双碳”研究的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等校级以上教育教学研究改革项目11项,全面覆盖化工类、制药类、机械类、环境类、电气类等工科专业以及会计学等文管类本科专业,同时延伸到审计学专业硕士。

学校将以本次“双碳”类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交流会为契机,充分发挥各专业优势特色,以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为依托,与企业深度开展合作,在微专业、课程、教材、实习实践、创新创业等方面探索产教融合与学科交叉育人模式改革,为实现双碳目标贡献北石化力量。


作者:金红梅 / 编辑:王莉鑫   审核:李林琳   来源:教务处

Baidu
sogou